EN
闭幕影片《掬水月在手》,一部中国诗人的“百年孤独”
2019-12-15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月,一种非常美好的样子。”

陈传兴导演如是说。


当叶嘉莹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吟诵出流传千年的诗篇,

当龙门石窟飘雪披白、庭院竹林翠影闪烁,

古典诗词所讲的“境界”,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掬水月在手》

Like the Dyer's Hand


导演:陈传兴  

地区:中国台湾

时长:120分钟  

年份:2019


诗人在吟诵


影片主人公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叶先生从北京到台湾、再从北美回到大陆的人生历程,在影片的口述中娓娓道来。对家人和恩师的温暖追忆、与师生友人的相知相交、自己对中国诗词的不懈求索,在镜头前像一幅古典画卷缓缓展开。作家白先勇,诗人痖弦、席慕蓉,汉学家宇文所安,书法家谢琰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文人名家,都在影片中诉说着与叶先生的热切交往。


作家白先勇在家中接受采访,图自“迦陵学舍”


叶嘉莹生于民国,长于百年收拢的动荡时代,王国维所讲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大抵就是叶先生95年生命史的写照,她本人也常常这么说。


“其实我在拍这部电影,有时候就会闪过这个念头,叶先生何尝不是一个中国版的、诗人版的《百年孤独》。不管是中国的壁画,龙门的石雕,我通过这些诗意的影像想告诉大家,其实诗就在那在那里,安静地一直流传下来。”


诗词最早是为赋、为唱、为吟诵的。在影片中,叶嘉莹先生用她饱经沧桑的声音吟诵着流传千年的诗词。日本唐乐大师佐藤聪明也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为题,为整部影片辅助之意境悠远的音乐。


《掬水月在手》剧照,叶嘉莹先生在录音棚中吟诵


影片借用了海德格尔“诗是存在的居所”之概念,以四合院空间布局结构全篇,从叶先生小时候生活的宅院开始,一路走到大门外、大街上,在这样的空间里,杜甫的《秋兴八首》化作音符飘荡其间。千年前的天宝之乱,杜甫从长安飘荡到燮州;千年后的百年收拢,叶先生在海内外几经沉浮。


叶先生吟诵着《秋兴八首》之诗词,就好像吟诵着她的整个人生。陈传兴导演说,当他找到杜甫和叶先生之间的联系,整部电影的结构忽然就贯通了。



一念“私心”成佳作


说起《掬水月在手》这部影片,陈传兴先生坦言,他是有私心的。回到台湾以后,他相继拍摄了许多部以现代诗人、作家为主人公的文学传记电影,身为《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总监制的陈先生,亦拍摄了其中的两部。陈先生告诉我们,以诗人郑愁予为主人公的《如雾起时》其实是处理“诗与历史”,以诗人周梦蝶为主人公的《化城再来人》是处理“诗与信仰”,到了叶嘉莹先生的这部《掬水月在手》,便是处理‘诗与存在’。至此,陈传兴先生完成了自己影像创作的“诗人三部曲”。


文学纪录片《如雾起时》《化城再来人》海报


陈先生所谓的“私心”,其实可算是对叶嘉莹先生一直以来的敬仰。“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叶先生的《迦陵谈诗》《迦陵谈词》这两本书,几乎是我们那时候所谓的文艺青年必读的两本书,而且是要进入中国诗词世界必读的书。毫不夸张地讲,她是民国最后的一位诗词大家。


近些年,叶嘉莹先生一直在为推动诗词的传播和吟诵做着努力,陈传兴先生在其中看到了一种巨大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也促使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摄像机,为叶嘉莹先生书写影像传记。


“在叶先生面前,我们只会感觉到自己的微小,所以我不敢讲说这些纪录片能留给后代什么东西,只是希望能留下一点影像,让大家能看到叶先生身上的诗词韵律和大家典范。


陈传兴导演和叶嘉莹先生,图自“迦陵学舍”


不过,陈传兴先生也坦言,《掬水月在手》这部影片节奏太慢了,就像他之前的所有电影一样。“观众如何衡量这部影片,我不知道,但对我来讲比较重要的是,观众能够安安静静地去感受、去触碰叶先生的风范,她的一生充满苦难,所以当她讲出‘弱德之美’的时候,那是一个很具体的、活生生的例子。”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德才是弱德。”——叶嘉莹



《掬水月在手》剧照


最后,我们问陈先生有什么想对观众说的,他讲出八个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联合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于12月15日14:30-17:00举办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闭幕影片《掬水月在手》首映式。


在评论区留下“想看《掬水月在手》的理由”,集赞数前25的观众将每人获得观影票2张。



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于12月13日至20日举办,围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两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叶嘉莹文学纪录片首映式”、“花城国际诗歌之夜”、“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国际版权交流会议”、文学沙龙、名家对话、研讨会等多场活动,分布在广州图书馆、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广州各大高校以及广州各地标性书店。


文学周将邀请国内外文学名家莅临广州,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权威的文学发布平台,团结粤港澳文学人士和文学机构;将推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营造文学氛围,促进文学相关产业,推动广州打造新时代“文学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