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GZDOC论坛|时代立传——纪录片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
2023-12-06

GZDOC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2023-12-06 14:36 发表于广东

图片

2023年12月5日,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主论坛"时代立传——纪录片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纪录片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承担了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论坛嘉宾分别发言探讨了纪录片创作应如何回答时代课题,如何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如何通过纪录片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主持人

王世军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副总监

主题发言嘉宾

闫 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

魏克然

探索亚太电视网内容副总裁

陈 宏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

张同道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教授

马志丹

广东广播电视台制片人、纪录片导演



图片

论坛现场


本次主论坛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副总监王世军主持,他首先介绍了莅临本次论坛的领导和5位主旨分享嘉宾。纪录片承载着记录时代、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重任,也是理解过去,洞察现在,预见未来的重要窗口,5位主旨分享嘉宾将分享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纪录片在当下制作、生产、运营、传播的最新探索和理念。


图片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副总监 王世军


闫   东

重大题材纪录片创作: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闫东以作品《领航》为例,用三个“精”字向各位嘉宾分享了重大题材纪录片创新的方法论。


第一个“精”是精心策划。启动策划的第一要务是谋篇布局。闫东介绍了《领航》精心策划的结构框架,并指出只有谋篇到位,布局精准,才能向观众系统全面地展示中国这十年来的发展巨变,才能够回答好“为什么能够领航、未来还将继续领航”这一时代之问。


第二个“精”是精湛的制作。《领航》创作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收集丰富素材,以大主题、小切口、微刻画、讲故事的方式,用细节勾勒十年历史,以故事化讲述和细节化呈现串联起十年的画卷,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传播效果。


第三个“精”是精准传播。《领航》创新重大题材纪录片国内国际版同步播出的新的模式,形成了国内版16集,国际版1集,CNN国际主流媒体短视频10集的“16+1+10”传播矩阵,点面结合,百花齐放,取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闫东表示自己和团队始终坚持开放的思维,不断探索重大题材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努力在多个方面,在选题丰富下的形势下,努力一步又一步去挑战自我,创新永远在路上。”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 闫东


魏克然

Discovery of Our Times

探索亚太电视网内容副总裁魏克然·钱纳讲话的主题为“Discovery of Our Times”,他通过“读懂中国”系列纪录片解读了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的互动。


魏克然讲到,在这个时代,主流媒体的极化发展使得传播面临更大的挑战。今天的纪录片比以往更加重要,Discovery探索频道也在纪实叙事的方法基础上探索新的视角。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和Discovery探索频道联合制作制作了“读懂中国”系列纪录片《问答中国》,捕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历程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读懂中国”系列片的视角独特,以线上对话的形式,让全球的专家和新生代聚集在一起讲述他们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


魏克然介绍,“读懂中国”新系列让各个嘉宾之间形成立体多维的视角。Discovery探索频道也在投资人才发展计划来支持和培养中国的国际视野人才,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年轻导演展示他们的视角。


最后,魏克然表示希望与中国纪录片行业有更多的合作和讨论来创作我们这个时代的纪录,通过纪录片让人们对时代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图片

探索亚太电视网内容副总裁 魏克然·钱纳


陈   宏

记录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通过《中国有个暑立里》和村超短视频两个案例、三组数据展示中国当下纪录片的发展态势,分析长短纪录片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提出未来长短纪录片弥长补短的建议。


新媒体时代下,纪实影像的创作与传播开始发生变化。大众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得记录生活、表达个人思想的机会,开启了普通大众创作和传播记录的新时代。陈宏认为,目前中国纪录片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类是专业制作精英创作的纪录片;一类是普通大众拍摄,制作的短视频、微记录等。


不一样的纪录有着不一样的命运。厚重和宏阔的长纪录片,是短纪录片不可替代的,但是拥有庞大数量和影响力的短纪录片对长纪录片影响深大。短纪录片具有碎片化、生活化等特点,表达快捷、为故事的抒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也存在粗制滥造,视频效果不好等情况。长纪录片则具备高投资、重装备、高品质等特点,注重政治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强调视听效果,但也往往缺乏短纪录片的烟火气和原生态。


陈宏提出,要让长短纪录片优势互补,让长纪录片更接地气,让短纪录片更接天气。短视频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奠基、人才引领等方式克服短处,长纪录片则通过创新叙事形式、拓宽传播渠道和反思创作初心等方式弥补不足,两类纪录片以长带短,长短相济,共同推动中国从纪录片大国迈向纪录片强国。


图片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 陈宏


张同道

纪录片的文化使命在于记录、思考与对话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20年,是中国纪录片快速发展的20年,随着中国纪录片进入繁荣期,“如何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成为行业工作者亟需探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教授张同道以“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国际传播”为主题,从记录、思考、对话三个层面,阐述了自身对于纪录片定位和功能的理解。


纪录片记录现实,见证时代。张同道认为,纪录片为中国发展留下了准确的时代刻痕,尤其是老百姓的面孔与生活。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张同道评价纪录片的两个重要维度,丰富性是能够拍出新的人物,而不是重复别人的作品,复杂性则要表现现在时代下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


纪录片反思历史,保存记忆。纪录片要回应时代的发展,中国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故宫》《河西走廊》《又见三星堆》等历史纪录片都是优秀的案例。在他看来,用纪录片重新照亮中国历史,将会让古老的文明成为当代人前行的动力与自信的根基。


纪录片对话文明,沟通思想。今天,中国纪录片已经开始以交易的方式走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化上取得亮眼的成绩。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张同道相信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步伐是不可阻挡的,中国纪录片人一定会在国际传播中用专业知识、文化根基和中国大地上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惊艳世界。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纪录片中心主任 张同道


马志丹

以小见大讲好地区故事,敏锐捕捉新时代发展趋势

广东广播电视台制片人、纪录片导演马志丹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向大家分享了讲述地区故事的经验。《湾区故事·蓝天下的期盼》是全国首部大湾区系列长篇纪录片,作品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案例,以生动的民生视角,反映了湾区在城市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的新气象。


如何讲好地区故事?马志丹认为,首先要用典型性回应时代性,找到地方中独特的“人无我有” 的故事;其次要脚下有泥,拍摄事件进程的鲜活细节,构建肌理细腻的故事文本。


第三,要用策划的前瞻性带动传播的影响力,她提出:”纪录的可贵之处在于影像生命的年轮”,创作的预见性非常重要。最后要用共情力表现人民性,“只有把人民讲活了,把观众讲共情了,观众才爱看纪录片。”马志丹表示。


马志丹还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还强调,新时代故事需要有独特性、唯一性、典型性、不可替代性。她也希望中国纪录片人能够花一些力气,增强勇气和思考力,尽量存有锐气,抓住良机捕捉新时代发展趋势。


图片

广东广播电视台制片人、纪录片导演 马志丹


最后,主持人王世军作了总结,此次论坛5位嘉宾站在不同的角度分享创作纪录片的方法论,他们到今天为止并不囿于自己的年龄和经历,仍在探索迁延性、先锋性。


王世军说:“让纪录片去承载时代的记忆,推动文明互鉴,记录我们美好的中国,我相信每一位中国纪录片从业者都会秉持初心,继续推动中国纪录片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国际的传播当中讲好中国的故事,读懂中国,让更多的人感受我们当下的变化。最后我们再次祝福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20岁生日的时候能够呈现更多精彩作品,看到更多年轻的创意者跟随我们的步伐,展现更美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