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抵达观众才是纪录片的归途 | 特邀初评委专访:蒋能杰
2021-10-22

2019年,蒋能杰作为嘉宾出席了金红棉影展大众论坛。他的作品《打工梦》《加一》也曾分别在2012年和2017年入围GZDOC评优单元。《村小的孩子》也曾来到GZDOC和观众们见面。

从2009年毕业后,蒋能杰成立了“棉花沙影像工作室”,至今已经拍摄了17部影视作品。“留守儿童、抗战老兵、心智障碍、性少数群体、尘肺病...”这些作品题材虽各不相同,但同样都聚焦公益、记录真实,也以此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今年,他的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作品《矮婆》也于院线成功上映。

近期,蒋能杰作为GZDOC 2021初评特邀初评委,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创作想法及观看初评影片后的感受。



“被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Q

首先恭喜您的电影《矮婆》成功上线院线。很多观众想问您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剧情片还是纪录片,您在拍摄前是怎么构想这部作品的呢?

蒋能杰我拍摄了很多乡村儿童题材的纪录片,会将观察到的一些素材提取到剧本中。其中也有很多是我童年往事。因为我熟悉这些故事,所以这部电影的构想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其实这是一部剧情片,但是很多人还是把他当纪录片观看。但这点无所谓,当成什么片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来看故事,故事能触动到他们就可以



Q

您现在还有在继续关注乡村留守儿童吗?

蒋能杰新拍的作品没有了,作为创作者不太喜欢太重复自己的题材。之前的作品《村小的孩子》拍摄了3个留守儿童家庭,其中有两个我还持续在跟拍,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拍摄了12年,从孩子小学到现在已经步入社会,后续可能会把一个家庭的故事单独成片,记录一个在时代变化中孩子的成长故事。很多人会问这些留守儿童的未来怎么办,我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会用影像的方式去探讨他们的未来。关注个体,关注个人,他们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Q

所以我们以后还会从您的作品中了解到蒋云洁或其他孩子的生活的是吗?

蒋能杰会的。因为我们彼此间已经很信任了,他们也习惯了镜头,拍摄起来对我们难度不大。对我们难度最大的一是要找到足够的资金维持拍摄,二是要把后期庞大的素材剪辑成一个成品。纪录片虽然有它的社会力量,但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不能想依靠一部纪录片去改变一个行业或者社会。我们只能作为一个纪录者发声,让更多人去看见。一个社会问题被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所以看见很重要。


“纪录片的价值不该被物化


Q

您怎样看待纪录片目前的发展环境呢?

蒋能杰市场对纪录片是存在一些偏见的,观众的兴趣也没有培养起来。创作纪录片确实很难获得太多的商业回报,但它有它的价值。有些片子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姿态,它的商业性很难实现,但作品本身是很精彩的。当然,近几年也有一定进步,有些纪录片也于院线上映,票房反馈也很不错。

Q

那么您在选题材拍摄时会考虑它的市场价值吗?

蒋能杰没有太多的考虑,更多的是迎合自己。我在拍摄时会尽量控制我的成本,可以让我更自由的去创作。商业性是特别有难度的,除了院线上映也会有其他的观看途径,观众看过后如果喜欢会相互传播的,这就足够了。所以影片的题材很重要,你关注到一个很大的群体的同时,也会有一个很大的群体关注到你

蒋能杰拍摄时

Q

所以您会更多关注作品的社会意义而不是商业价值吗?

蒋能杰是的,纪录片不能总是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我很反感现在把所有东西物化的现象。我希望我们的作品更反应时代,更人文一些,而不是变成冰冷的数字。

Q

您会担心现在这种更轻量化更娱乐化的方式会影响大众的审美和影片创作吗?

蒋能杰我不太担心,也很少关注。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群体会关注,每种创作形式找到对应的观众就可以了。但我认为,作品的故事很重要,我可以找到我的观众,长片作品会有愿意静心思考的人去关注。


“真实与思考的力量大于手法


Q

您作为一个有丰富纪录片创作经验的创作者,对于这次评审的影片有什么感受呢?

蒋能杰选片人选取的作品还是很优秀的。大部分还是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比如有一部作品叫《父亲》,记录了爷爷的去世。

另一部作品《良医》探讨她妈妈从医生到癌症病人的变化,可以看出创作者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很多作品都具有人文情怀,一些题材也比较偏公益。

比如《玲珑》这部作品,关住了瓷娃娃家庭,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很温馨的。

《玲珑》海报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叫《独龙江》。讲述了所记录的村庄中的一些发展和变化,里面有很多传统和现代的一些碰撞,这种作品是很有社会学和人类学价值的。

还有一部作品叫做《在上海,愚园路》,它有点偏纪实电影的感觉,里面运用了很多的史料素材,很用心而且很有新意。

也有一些很年轻的创作者,他们很有激情。比如《你的朋友在哪里》,拍摄了一个心智障碍者,他与创作者产生在拍摄过程中情感是在变化的,让他们彼此依恋。其实拍纪录片就是一个人与人相处的过程,彼此越拍摄越信任,所以到后期可以拍摄出精彩的内容。

有一部探讨死亡的作品叫《欧阳刘氏》,这部作品记录的很真实,但是只记录不思考是不行的。纪录片记录完成后,在提取成片的过程中,也应有自己的态度和思考。

在不影响内容呈现和表达的前提下,有些作品还是可以更惊艳一点的。有一些摄影、剪辑做的比较好的作品,比如《无音之乐》、《在上海,愚园路》。《在上海,愚园路》里面有大量的长镜头,是有很强的设计感的,但是设计得非常自然。

《你的朋友在哪里》

Q

您觉得具有人文关怀是纪录片比较重要的一个特质吗?

蒋能杰纪录片本来就是很关注人与时代的,如果纪录片创作者没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也很难拍摄出一部好的作品。但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习惯于某些事情可能会产生惯性思维。比如如果一位创作者可能习惯于拍摄电视纪录片,拍其他作品也会使用相同的手法;如果习惯拍摄商业视频,那么之后再拍长片作品,可能就难以讲好故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也无法拍摄所有风格的作品,我不喜欢去干扰我的拍摄对象太多。

蒋能杰说


“纪录片在人性化的前提下,

手法不太重要,

主要是把故事呈现出来”


“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作品中,

更多是呈现事实,

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解读空间”

Q

您对现在的新人创作者有什么建议呢?

蒋能杰在纪录片拍摄中,手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人文情怀,和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多看书,多关注社会,多思考,你的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另外,也需要多动手拍,可以从低成本的小片开始。当然也需要创作者持之以恒,完整的创作,更多时候可以亲历亲为,这样对创作者来说是很好的成长。


“抵达观众才是纪录片的归途”


Q

您对广州节有什么感受和期待吗?

蒋能杰广州节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我也关注到所选的作品有很多年轻人的作品,我觉得多扶持、鼓励年轻人是很好的。另外,也希望广州节多做一些放映,将纪录片作品抵达到观众,会赋予纪录片更多意义,也会影响观众和纪录片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