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92名初评评委外,GZDOC还邀请了三位业内大咖前来做客,担任特邀初评评委。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是一名有着十分丰富跨国制片经验的制片人,她致力于整合东西方多类资源,并推动着跨文化国际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
这是今年与大家见面的最后一位特邀初评评委,我们换了一种形式,邀请她来为我们撰写这篇文章。
她是赵佳,木裔影视、丝路影视沙龙的创始人,同时也是Off The Fence亚洲销售制作总监(Director of Sales & Coproduction Asia)。
2019年,我曾携两部优秀纪录片作品来到广州,分别是和阿布扎尔·阿米尼合作的《喀布尔 风中之城》(Kabul, The Wind City),以及和弗兰克·舍费尔合作的纪录片《内心风景》(Inner Landscape)。
推荐阅读: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导演如何以“他者”的身份来表现中国故事? (点击跳转)
《喀布尔 风中之城》
同时,我也参加过对谈活动,和大家分享海外参展心得,以决策人和特邀嘉宾的身份参与了2020年的提案大会及线上论坛,所以说,我和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可以算是“老朋友”了。GZDOC是国内行业内朋友的盛会,平时见不到朋友们都能在广州节上见到。这也是让广州节具备促成与国际行业内的项目接洽和商谈的优势。
而且12月的广州的气候宜人,美食多多,也是亮点之一。
今年我负责了十部作品的审评。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这些风格各异的纪录片作品。从我的角度来说,纪录电影我喜欢带入感强烈,能成为深度精神体验的纪录片。纪录电影是影像艺术的一种,虽然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但经过作者的提炼后成为了能超越现实,给人启发,反思和灵感的故事。电视纪录片和媒体纪录片这类,我喜欢有知识性有现实性的作品,不论是科学类自然类还是人文历史类的。《今敏:造梦机器》(Satoshi Kon: La Machine À Rêves)—— 给到的信息很有趣,用了非常经典的方式,对今敏本人艺术作品及他人对他的采访进行了剪辑,类似于电视节目。《光,到处都是》(All Light, Everywhere)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孤岛》(Ostrov – Lost Island)和《Dida》(暂无汉译)这两部。《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 作为今年颁奖季的宠儿,已经获得了第37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的观众选择奖,评审团大奖提名。—— 一部由三位意大利导演执导、胶片拍摄的作品。作品素材很生动,但似乎没有在影像叙事上形成递进,尝试以小(意大利青年)见大(意大利社会),这个“大”其实还可以更深化一些。但个人家庭的作品,除了作品的文化独特性(authenticity)之外,需要考虑作品的普遍性(universality),才能以小见大。就像拍照一样,只限于自拍(Selfie)的话,可能不能成为对更多观众有影响张力的作品。最后,希望广州节能成为中国故事走向国际,国际故事走入中国,东西方纪录片、新旧朋友邂逅重逢的Hotspot。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此话不假。从日企高管到纪录片制片人,跨界转型的她从过往中汲取经验,原来工作中所学到的,可以放在制片行业当中。在访谈中,她也多次提到自己倾向的命题并不大,更喜欢从细微之处出发,这或许算得上是她独到的美学品味。今年她参与制作和完成的作品有赵亮导演的《无去来处》、王申导演的《石史诗》(已入围2021年IDFA),周轶君,吴越联合导演的《断,难舍离》等。您手里的这一组电影,《今敏·造梦机器》有在北影节放映,在抢票时可是最热门的作品,但是放映后,在某电影网站上的评分并不如意。或许【评分系统对一部电影的发行所产生的的影响】这一话题还会成为影展产业热议的内容。
赵佳和《芳舟》导演王申(右)参与2017年IDFA后疫情时代,很多活动都转为了线上进行,包括纪录片节展在内。机遇与挑战并存,受到国际旅行限制的影响,今年无法在广州节现场和赵佳老师面对面交流,很是可惜。非常感谢赵佳老师参与这次对谈活动,期待我们再次相聚广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