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线上增值礼遇
第二十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邀请了多位热爱纪录片的选片人对来自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7280部作品进行初步评分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作品让他们眼前一亮?又有哪些作品让他们举棋不定?来一探究竟吧!
鸥水相依
《Man Kind Man》
选片人评语:
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整体镜头、画面都很好,剪接技巧运用也很好。自我叙事和他人的对话交叉,让作品变得更生动,环保话题很大,但是作者的视角很小,聚焦到了环保的人士还有非常具体的环保的危害,真的很有价值。
当垃圾被捡回去做成作品的时候,是艺术品也展示了创作者发现艺术的敏锐力。本组作品中,最有价值也最有作品感的作品,而且能够让观众关注环保,唤醒对自然的敬畏,更多的人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中。
《All That Breathes》
选片人评语:
本片隐晦地借助印度兄弟拯救因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而日益增多的受伤的鸢鸟的故事,隐喻了同样处在困境中的印度兄弟自己,在解救受伤鸢鸟的同时如何解救主人公自己成了本片留给观众思考的命题.
全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平实的叙事方式,将鸢鸟和主人公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巧妙地类比——恶劣的生态环境与日益恶化的政治/社会环境——凸显了鸢鸟与人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同样复杂。本片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环境镜头与新闻同期声的纯熟运用,便将鸟与人的命运紧密同频,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思考:“鸢鸟的困境,尚可通过主人公的救助得以摆脱,那像主人公一样的人的困境又如何克服?”
正如片末主人公的自白:“生命本身就紧密相连,我们同处一片穹顶之下,这就是为何我们不能放弃这些鸢鸟。”这些鸢鸟即是人类自身,拯救他们亦可看做是人类的一种自救。
《Between the Rains》
选片人评语:
片名引人深思,结尾的大雨才让我恍然明白了这是大自然眼下一场发生在大雨之间的人类琐事,对于人类来说,面临气候变化问题却出现了各种质疑、信仰、伦理、斗争等各种表现。这些在大自然的一场倾盆大雨之下现得如此渺小,而这一切却没有浇灭这部纪录片带给观众引起反思的那一团火。
片中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在片中段):“If we make peace with nature,everything will be okay.If you have peace with nature, you will have peace.”
《北纬39°》
选片人评语:
辽阔的荒原、孤独的生活、神圣的使命,一部纪录片版的“可可里西”,没有与狩猎者搏杀的情节,人与自然这样宏大的话题映射在护林员生活的碎片中显得平实又厚重。
观察式的记录最大程度保持了客观,将护林员们对神圣事业的坚持和生活的艰辛原原本本记录了下来,也体现了创作者扎实认真的创作态度。片子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海南鳽的暗夜之舞》
选片人评语:
海南鳽的生活习性,注定了它们是一群在暗夜中飞舞的生灵。暗夜中的生灵仿若置身于黑白片中,该片即便有大部分的夜间影像纪录,但仍保证了画面的电影质感;因为创作团队对海南鳽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才能捕捉到它们捕猎、求偶、育雏以及面对生存挑战的过程。
影片整体结构规整,叙事技巧较娴熟,能够把握情节的高潮、转折和节奏,使该片有了戏剧性的张力;解说词凝练、到位,解说、音乐与鸟声虫鸣、溪水潺流声自然融合,是一部有温度的环保题材的自然类纪录片。
无穷的远方
《伤痕》
选片人评语:
战争虽然已经结束多年,但是战争对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造成的影响难以消弭。
本片深入战后的阿富汗各地,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让观众可以通过镜头看到一个战后真实的阿富汗。也让观众能够看到,活下来的人民坚强积极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努力消弭战后伤痕对他们今后生活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说,《伤痕》是一部深度揭示战争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纪录片,它以真实、深刻的影像,让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顽强。镜头语言工整,导演创作思路清晰。在特殊的环境下能够完成本篇的拍摄制作实属不易。
《吃苦》
选片人评语:
一中一非两个人物,两个家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他们同样在为生活、为家庭努力打拼。中国人在沙场项目中,原本处于强势一方,但是面对当地市政厅的驱赶,他们面临同样的困境。非洲人寻找新沙场,中国人起了新工程,他们都要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妻子和孩子,为了所爱之人,在政权动荡、战乱的环境下,面对困境,为生活打拼。
片子很长,跨越两个国家多个地区,交织两个家庭从沙场驱逐后各谋出路的人生经历。片子也很短,呈现在片中的可能只是他们漫长人生中短短几年,这些经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也只是无数困难中的几个。但是他们都有心中热爱,以及愿为之拼搏的坚持,这是生的力量,也能给观众传递能量。
《The Balcony》
选片人评语:
极佳,创意极棒、摄影棒、导演棒、声音棒。导演用两年的时间来和阳台下的过往路人、邻居交流,聆听他们每个人丰富的人生故事,聆听每个人的心声,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生动,堪比一个个人生世界。一次次对话,一次次探索人生,一次次忏悔,一次次倾述。
导演用极具创意的切入角度,及其稳重的创作态度,及其悲悯和宽容的心态,及其朴素的拍摄手段,让观众能把精力集中在每一个人的表情、肢体语言、和对话本身。即便全片只有一个机位,甚至看上去只有一个镜头,但它一点都不枯燥。
《Procès Mbako, Anioto Homme Léopard》
选片人评语:
这部影片看似猎奇,但是背后却另有深意,充斥着历史的苦痛。
影片镜头对准的是一群在比利时属刚果时期出现的“豹人”。他们实则是一群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杀手,以豹子为权利的象征和精神的图腾,伪装成“豹子”杀害过众多当地民众,掀起过一阵血雨腥风。
影片通过手绘动画、微缩模型,带我们进入那个时代,也通过戏剧般的演绎,还原了当时的调查庭场景。“豹人”的行为看似只是简单的暴力行为,但是其实映射的是一部殖民史。比利时在刚果的殖民,不但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形态,还试图改变当地人的语言、信仰和文化。“豹人”所属的秘密组织代表着刚果的过去,它不再有存活的空间,“豹人”只能在部落间的互相杀戮中试图帮助夺回权力的存在感。
《THE TRIAL》
选片人评语:
作者密切的关注和使用原始资料,内容涵盖了自1985年4月22日至12月9日对军事独裁政权的九名关键人物进行审判的530个小时的庭审录像,作者将其浓缩精剪为了3个小时18个章节的电影。
我们看到的只是上万件惨案中的尘埃,本片有极高的剪辑难度,需要大量的素材数据库整理与编排工作,初剪版本是8个小时,对于导演和剪辑师来说,每一分钟都是难以割舍的,需要做出清晰且合理的判断,非常考验作者的综合能力。个人觉得,这部纪录片甚至比洛兹尼察的一些片子制作起来还还要有难度。
无数的人们
《给亲爱的爷爷》
选片人评语:
影片通过三代人之间的对话,巧妙地交织了四川化工厂的辉煌历史与一个家族的传承情感。爷爷作为过去的见证者,通过讲述工业发展的历程,唤起了观众对那个曾经繁荣的时代的回忆,同时也引人深思工业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影片以令人震撼的画面展现了青白江的变迁,从四川化工厂的辉煌时期到现代发展中的废墟,每一帧都流露出历史的沉重和变革的不可逆转。导演巧妙运用摄影技巧和色彩搭配,将旧厂区的荒凉与新城区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思考时代演变的氛围。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观众深入了解到工业化的双面性,既有经济繁荣带来的辉煌,也有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使观众思考工业化发展的代价,并激发对未来的关注和思考。
《小园林》
选片人评语:
影片以园林为切入点,以三个家庭为叙述交织线,探讨了中国人的精神来处和精神归去的问题,选题和人物十分有趣。
古今中外,人们都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究竟什么构成了“我”,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系列形而上的问题,被园林这一具象的物质形态承载了千年,成为“我”的外化,园林处处表达着主人的喜好、真伪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认同正在一步步消失于无形,如今已陷于无法应答的尴尬,也或者以新的形态重构,影片虽然不能对这一问题作答,但令人深思,时而忍俊不禁。
《父子之间》
选片人评语:
作为私影像和观察式纪录片,静默之处的蛰伏的冲击往往是影片最大的动能。在这部影片当中,黑白影像的使用主动的弱化了生活环境和影像变化对人物关系的影响,同时用观察的创作形式被动的等待故事的发生发展。
影片真实的刻画了中国家庭关系中看似争执不断,却又暗藏复杂情感的萦绕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家庭伦理的血缘联系,既是父子之间或近或远的折射,又是对家庭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在简单的环境背后蕴含着许多言语背后的思索、犹豫与无奈。私影像作为家庭叙事的镜子,冷静客观的背后,也具有主体意识介入之后的凝视,而影片本身的巨大现实意义和家庭的透视是伦理纽带上不可逃避的钥匙。
《长生》
选片人评语:
导演孔维能《长生》带来的是生命历程和父子对话的两种体验。诗意化的表达淡化了患病的愁苦,隔空对话的形式成为了典型“中国式父子”沟通的媒介。
这也是一部典型的家庭私影像,导演既是拍摄者,同时也是经历者,这样的身份让这部纪录片散发了独特的魅力,观众能从纪录片中感受到孔维能对生命历程的细腻思考。
恰到好处的使用了黑白的色调,用来表达导演在度过那段时间的一个心理感受或者是情感的基调。《长生》用一种诗意的方式,淡化了很多生病的忧愁色彩,让人印象深了。
《坏爸爸,好爸爸》
选片人评语:
这是一部展现了五位不同类型父亲的纪录片,他们有的是单亲爸爸,有的是跨国婚姻爸爸,有的是高管精英爸爸,有的是普通工薪阶层爸爸,有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爸爸。
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他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和喜悦,展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关心、支持和教导,以及他们对自己角色和责任的思考和成长。这部纪录片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也展示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他们对孩子成长和幸福的影响和贡献。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温暖人心、启发思考、值得推荐的作品。
《人生第二次》
选片人评语:
影片通过四组对立,8个主题,“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以小见大的将生活巧妙切片,在一个很具有社会性议题的空间里展现出的是平凡人追求不平凡生活的吉光片羽。
人生就是不断的在困难中历练,和生活和解、重启再出发。不刻意煽情,真实而有人情味。不凸显苦难,将辛酸苦辣糅合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力量。人物完整而有层次,结构与节奏把握恰当。很好的平衡了尺度,展现了导演优秀的掌控力。
《Ruthless Times - Songs of Care》
选片人评语:
这是一部切实关注老龄化社会议题的纪录片作品。具有电影级的拍摄质感和叙事手法。
护工们美妙而深刻的歌声贯穿始终,抒发了芬兰护工压抑的气氛和愤怒的情绪。主人公通过理性的诉求表达和坚持不懈的情况反馈,终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赢得了一定阶段的胜利。看到崭新的养老院逐渐建成这一结尾,观众不由得振奋感动。但放眼世界,芬兰老人的生存条件已然属于前列,更多发展中乃至落后国家该如何、能如何迎接老龄化的浪潮,令人深思。是本系列中非常喜欢的作品。
《Steel Life》
选片人评语:
这是一部火车版的公路片,主题深刻,制作精良,尤其是长镜头的使用很有叙事能力,场景调度和摄影水平高超。人物的同期和采访内容克制理性,叙事稍显沉闷但节奏较为明快。
影片能够从镜头中看到社会宁静的表面下蕴藏的不稳定因素,从被遗弃的街道和厂房、贫困的人群和萧条的乡村、街坊和朋友乃至家人的陆续离开,人们能够感受到一阵阵的悲凉。
影片采用了主人公旁白的形式叙事,较少涉及到人物对话和采访的镜头,更加深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惶恐。
《Sam Now》
选片人评语:
《造梦之家》的翻版,另一种boyhood的长时间私影像记录。默片和早期实验电影风格,混合了多种电影格式。
影片从两个部分展开的:一个是Sam的家庭分离、重聚,一个被母亲抛弃的男孩的成长,一个是Sam的兄弟Reed拍摄影片的故事。
兄弟俩“冒险”开始的时刻对母亲的去向有过最坏的猜测,当重新取得联系后,发现真相只不过是一个不想做母亲女人的逃离,童年被母亲抛弃经历的个体可能会在成年后的关系中重复这种情感体验心理模式。我们听到了母亲讲述童年被抛弃的经历,这种创伤在Sam身上再次验证,他也会忽然切断与亲密的人的联系。
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种代际之间复杂的家庭关系悲剧,这种关系可能在每个观众的家庭里有相似之处,而且是循环的,每个人都可以代入。
《A Lifetime》
选片人评语:
导演通过长时间的记录和记忆片段的拼接,讲述了自己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祖母,以及照顾祖母的祖父和家人。但是本片焦点并不在于这种疾病,而是祖父母动人的爱情。然而爱情故事本身的动人也无法掩饰阿兹海默这种渐进性病症的特征——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告别。
影片在三分之一处就进入“阿兹海默”时间,祖父母的生活开始变得细碎且重复,祖母仅能维持片刻的记忆无助于影片叙事的推进,于是导演开始着力刻画细腻的人物的性格。恰恰是这种细腻真实的情感一直贯至片中最后生命的陨落时刻。这份伴随他们一生的感情不会随之丧失,而是永恒的存在于这种忘不了的健忘症中……
“我”之哲学
《在少林》
选片人评语:
影片并没有直击社会矛盾,而是通过舒缓的视听感受,电影手法记录,如少林寺的四季景致,早晚习武、劳作麦收、师父与弟子的山中交谈,僧人与野生小动物的相处,引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生活在“少林”的日子,有意识地在化繁为简,只观内心。这恰巧也符合了禅的理念。少林是中国禅和功夫的发源地,僧侣们以一种看似自相矛盾的方式,通过练习最致命的武术来追求佛教的和平与启蒙。
这部电影观察了几位少林僧侣和塞尔维亚年轻人类学家的生活,她们前来进行野外工作。当今世界如此混乱,这些内部人士和外部人士能在这里找到佛教的内心平静和痛苦的结束吗?
《最后的,最初的》
选片人评语:
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在练习死亡。”教会人们对待死亡,便成为哲学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在导演简练、节制、干净的镜头里有濒死的面容,有悲伤的面容,也有向死而生的温和面容.......一群临终关怀志愿者对即将登上死亡列车的人群的悲悯情怀,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尊重和理解,让临终的“陪伴”成为了一种“练习”,一种平静无憾地走向死亡的练习。
导演在镜头外与志愿者一起凝视和思索那些被亲情、爱情、友情照亮的生命,犹如在吟唱一首赞美诗。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哲学意义层面上理解生命的新的通道。
《Crows are White》
选片人评语:
第一人称纪录片,关于自我、家庭、信仰,一场追寻答案之旅。作者从一种宗教跳脱出来,固执地追踪一个陌生的和尚,试图从另一种宗教中寻求答案,似乎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片子中不时露出的摄制组阵仗,让我不知道在几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故事以及自己人生的亲历者、创作者、讲述者,导演更迫切想要的,究竟是问题的解法,还是一个好片子的诞生。
在这场漫长的探索中,最亮眼的可能是与那位叛逆和尚的相遇,他与作者一样都几乎是自己宗教的叛离者,喝酒,听摇滚乐,在不能睡觉的修行中每天睡足8小时,放任自己的物欲,感觉自己生活在牢笼。尽管在导演倾诉苦恼的时候他什么都没做,但同样背负着宗教的罪责,这个人物或许有让导演获得一丝安慰吧。
人物一面
《野径飞驰》
选片人评语:
该纪录片选题非常棒,把镜头对准一个参加国际赛事的运动员,以向付召备战参加2022年UTMB(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为主线,讲述一个山村女孩通过越野跑运动,把握命运,活出自我,追求自立,彰显现代女性自信自强的故事。
成功既有来自成长环境的熏陶,也有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女性在越野跑领域存在感比较弱,但是以向付召为代表的优秀越野跑女将们正在感召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类体育竞赛中。
片子节奏张弛有度,节奏感人。不仅展现了运动赛事,也讲述了主角的生活成长环境,更容易让观众理解进入到人物的内心。
《JOHNNY & ME》
选片人评语:
讲述了与著名德国政治艺术家John Heartfield一起展开的一段引人入胜的时光之旅。
导演Katrin Rothe以独特而吸引人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John Heartfield的世界,并通过其充满创意的手法,生动地呈现了这位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创意动画让观众被带回到过去,深入了解John Heartfield的政治艺术和他对纳粹德国的抗议。影片展现了这位艺术家的勇气和对正义的坚持,同时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和政治家的复杂性。同时,影片还深入探讨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引人入胜的纪录片。
《At Full Throttle》
选片人评语:
本片通过主人公与他人、自己、社会的矛盾的发展,展现了一个追逐梦想与摆脱困境人生命题。其中的一个精彩之处在于,母亲对待主人公追梦的态度的既”恨“又”爱“——不希望儿子浪费金钱和精力在不确定的事情上,又时常忍不住骂骂咧咧地偷望着关心窗外儿子进展如何,使得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更加丰满。
本片中”苍蝇“的意象是一个精妙的设计,它象征着主人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困境,困境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夺冠或是暂时的喜悦都无法彻底摆脱,只有欣然接受。同时,”苍蝇“也作为一个媒介——主人公和母亲赶苍蝇时如出一致的动作和语言习惯——强化了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部纪录电影,本片拍摄手法多样、老练,用丰富的视角和镜头语言还原汽车拉力赛紧张氛围和场面,恰如其分的构图体现微妙的人物关系,帮助观众充分理解故事和人物。这是一部极具意味和观赏性的成熟作品。
《APOLONIA, APOLONIA》
选片人评语:
很优秀的一部纪录片作品,影片作者在长时间的拍摄过程之中,与被拍摄者阿波罗妮娅建立了彼此信赖的关系,这使得影片作者能够真正的走进女主角的生活和内心。这种关系带来的好处是,影片能够真正的描绘一位年轻女画家的真实肖像:阿波罗妮娅的孤单、恐惧、悲伤、欣喜都在十多年的拍摄过程中得以纪录并最终呈现。
伴随时间的推移,阿波罗妮娅和导演都有所成长。经历了密友的突然离去、新生命的如期到来,影片变得愈加饱满。这部时间跨度超过十年的作品,宛如一首娓娓道来的长诗,吟唱出了这个时代之下,一位平凡亦不凡的女性之歌。